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43篇
  免费   578篇
  国内免费   859篇
林业   660篇
农学   603篇
基础科学   419篇
  1078篇
综合类   4365篇
农作物   676篇
水产渔业   469篇
畜牧兽医   1168篇
园艺   555篇
植物保护   387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201篇
  2022年   419篇
  2021年   434篇
  2020年   462篇
  2019年   346篇
  2018年   270篇
  2017年   492篇
  2016年   280篇
  2015年   462篇
  2014年   469篇
  2013年   549篇
  2012年   754篇
  2011年   741篇
  2010年   696篇
  2009年   596篇
  2008年   611篇
  2007年   540篇
  2006年   464篇
  2005年   414篇
  2004年   228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研究就村支书工作倦怠源、工作倦怠感以及心理上、生理上、行为上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反应进行探索,并且给出改善工作倦怠感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92.
论述了企业信息化总体发展战略,分析了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指出了进一步推动财务信息化建设面对的主要问题和难点,介绍了财务信息化系统取得的成效。建立财务信息化系统有利于更有效地集成财务或非财务信息,便于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从而达到减少成本资源浪费、加大内部监管力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93.
旨在克隆山羊NR4A1基因的CDS区序列,明确其组织和细胞表达模式,以及探究过表达NR4A1基因对山羊皮下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本试验利用双酶切法构建山羊过表达载体pcDNA3.1-NR4A1。以1周岁简州大耳羊(n=5)为试验动物。利用RT-PCR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PCR)技术克隆NR4A1基因编码区序列并明确其时空表达特性,再将山羊pcDNA3.1-NR4A1载体转染皮下脂肪细胞使NR4A1过表达,利用形态学方法检测过表达后脂滴聚集的变化,同时采用qPCR方法检测脂肪分化标志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获得山羊NR4A1基因的编码区序列是1 797 bp,编码598个氨基酸;NR4A1在山羊各组织中广泛表达,且在山羊背最长肌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最高(P<0.01),在山羊皮下脂肪细胞分化60 h表达量最高(P<0.01);过表达NR4A1基因显著促进山羊皮下脂肪细胞的脂滴积累,并且显著提高C/EBPαC/EBPβ、PPARγ、LPLSREBP1和AP2的相对表达水平(P<0.05)。NR4A1基因可能是山羊皮下脂肪细胞分化的正调控因子,且可能是协同脂肪分化标志基因的表达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4.
乳房炎是严重影响奶牛机体健康状态及乳品质量的疾病之一。一直以来,外源致病菌入侵乳房并引发感染被认为是奶牛乳房炎发病的主要因素。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胃肠道菌群同样能够影响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并对炎症进行调控。其主要机制可能涉及"肠道-乳腺"内源途径,即来自胃肠道的某些细菌可以通过涉及单核免疫细胞(主要是吞噬细胞)机制进行转移,通过内源性细胞途径(细菌性肠-乳途径)迁移到乳腺。本文就奶牛乳房炎的致病因素及其影响、胃肠道菌群与奶牛乳房炎的关联性及其对乳房炎的调控(包括饮食、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益生菌及共生菌等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机制及缓解措施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5.
旨在克隆犏牛和牦牛姐妹染色单体内聚建立蛋白2(establishment of sister chromatid cohesion N-acetyltransferase 2,ESCO2)基因,并分析其在不同发育阶段睾丸中的表达与定位,为进一步解析ESCO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健康雄性犏牛及牦牛为试验动物,根据年龄分为胎牛组(5~6月龄)、幼年组(1~2岁)和成年组(3~4岁),每组各3头。通过RT-PCR技术克隆犏牛和牦牛ESCO2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ESCO2基因在犏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比较分析ESCO2在犏牛和牦牛不同时期睾丸中的表达规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检测ESCO2蛋白的细胞定位和表达差异。结果显示,犏牛ESCO2基因(GenBank登录号:MW198470) CDS区为1 833 bp,编码610个氨基酸,与牦牛相比,犏牛ESCO2序列第301~319位多19个氨基酸,另有3个氨基酸突变;犏牛ESCO2蛋白序列与黄牛的同源性高于其他哺乳动物;ESCO2可能与SMC3、SMC1A、PDS5A、PDS5B、STAG2等蛋白相互作用,互作蛋白功能与姐妹染色单体凝聚、减数分裂细胞周期、DNA修复、细胞分裂和染色体重构等生物学过程相关。ESCO2在犏牛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睾丸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它组织(P<0.05);在犏牛睾丸中的表达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幼年和成年时期犏牛睾丸中ESCO2的表达显著低于同时期牦牛(P<0.05);IHC染色结果发现,雄性犏牛减数分裂阻滞于初级精母细胞,ESCO2蛋白在犏牛初级精母细胞中无表达并与牦牛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犏牛与牦牛的ESCO2基因、蛋白序列差异较大,且在睾丸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差异显著,这可能是引起雄性犏牛减数分裂阻滞及不育的原因之一,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6.
根据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草地畜牧业工程的需要,应用营养学、饲料学等学科理论,本文对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白酒糟资源的利用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包括其营养价值、饲用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针对白酒糟饲料化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加工技术滞后、理论研究不足、地域条件限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运用青贮法和微生物发酵等关键技术、强化基础理论研究、构建饲料加工中心等相应解决对策,并指出大力发展以白酒糟为原料的非常规饲料加工业是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97.
数字化技术与装备在奶牛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技术与装备的发展情况是衡量一个产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奶业快速发展的今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着传统奶业的快速转型和升级,传感器、自动饲喂设备以及挤奶机器人将替代人工实现奶牛高效养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本文阐述了奶业发展前景和数字化关键技术在环境智能监控、奶牛身份识别、健康感知、繁殖监测、精准饲喂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总结了大数据信息挖掘及分析方法,以供行业参考。  相似文献   
98.
The majority of the known prognostic factors in dogs with lymphoma have been evaluated before treatment commences or at the time of diagnosis. Prognostic factors evaluated during the initial phase of treatment are less described but may provide important clinical information.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82 canine lymphoma patients were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the weight change between diagnosis and after 5 weeks of chemotherapy. Dogs that gained greater than 5% or lost greater than 5% of initial body weight were categorized as increased‐ or decreased‐weight groups, respectively. Those in which weight changed less than 5% were categorized as the maintained‐weight group. The 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in the increased‐weight group, maintained‐weight group and decreased‐weight group was 226, 256 and 129 days, respectively. The decreased‐weight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shorter PFS than the increased and maintained groups (P = .023, P = .003, respectively). 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ST) in the increased‐weight group, maintained‐weight group and decreased‐weight group was 320, 339 and 222 days,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T among the three groups (P = .128). In Cox‐regression results, weight change group and initial body weight were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to PFS (P = .007, P = .001, respectively) while only patient's initial body weight was a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to ST (P = .013). In conclusion, evaluation of initial body weight and weight changes over time can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regarding PFS and ST in dogs with multicentric lymphoma.  相似文献   
99.
试验旨在构建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新型免疫去势DNA疫苗,通过选取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ypot halamic-pituitary-gonadal axis,HPG)的上游调控基因吻素1(KISS1)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作为靶标,借助2A肽的自剪切功能,引入平衡致死系统代替抗性基因筛选流程,成功将GnRH和KISS1转入非抗性筛选质粒pVAX-asd中,酶切验证和测序对比验证目的基因的插入方向和序列完全正确。重组质粒转染HeLa细胞,反转录后扩增目的基因结果显示,重组质粒在真核细胞内能够正常转录,保证重组质粒在导入机体后能够正常表达,从而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将构建成功的质粒转入减毒的猪霍乱沙门氏菌C500中,获得可直接口服免疫的活载体疫苗,酶切和测序结果表明,双表达重组质粒成功导入工程菌中。将活菌疫苗在体外连续传代50次,选取0、2、5、10、20、30、40、50代的菌株进行稳定性研究,生长曲线检测结果表明,工程菌在体外连续传代50次的过程中,其生长特性无明显变化,且与减毒猪霍乱沙门氏菌C500的生长特性一致,未因携带质粒发生明显变化;同时将各代菌液扩增沙门氏菌标志基因(invA)和毒力基因(crp),结果表明多次传代后工程菌仍然具有沙门氏菌的特性,其减毒特性也无变化。各代菌液质粒酶切验证显示,多次传代并不影响质粒的稳定性,重组双表达质粒能够在沙门氏菌C500中维持正常拷贝功能。综上所述,该重组质粒和工程菌疫苗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直接应用于动物免疫去势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研究去势术对雄性中华田园犬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12只年龄、体重相近的中华田园犬分为非手术组和去势组,对去势组中华田园犬进行去势手术,观察并测定术前第1天、术后第14天、术后第21天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以非手术组作为对照,分析去势术对雄性犬脂代谢的影响。[结果] 去势组与非手术组相比,血清中TG含量在第14天到第21天显著上升;血清中TC含量相比非手术组呈下降趋势;HDL第14天和第21天都低于非手术组;LDL都高于非手术组,整体呈上升趋势。[结论] 去势手术会影响雄性中华田园犬机体脂类代谢,会导致去势犬甘油三酯升高,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下降,低密度脂蛋白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